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49节(1 / 2)





  李侍郎话一出口,当即有人附和。

  杜聿轻笑一声,他冲上座的皇帝拱手施礼,慢悠悠道:“李大人,本官不明白。这乱套一说,从何而来?昔日太上皇曾说,只要有真才实学,女人也能做官。李大人都忘了?朝中如今有几个女学士,可也没乱了套啊。”

  他的这番话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赞成支持,不过极少。

  周太傅是赞成女子读书的,但是女子对女子参加科举,他却是从未想过。太上皇夸程皇后是大周士子,并封她为崇文馆校书郎,那是因为她智退胡渚使臣。特殊事情特殊办。难道以后真要让女子也参加科举?

  不过他一直很承杜聿的情,虽然不同意杜聿的观点,也咬咬牙选择了同意。他沉声道:“既然律法中并未规定女子不得参加科考,皇上又金口玉言同意了,那就让她考嘛。能考中是她的本事,落榜的话,也怪不得旁人。”

  周太傅在朝中威望极高,见他不反对,支持的人更多了一些。

  ——当然,他们的意见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。苏凌已经应允,李侍郎他们反对也无用了。

  等皇帝同意连娟考试的消息传到绥阳时,已经是三月初了。童生试的县试已经结束了。

  绥阳县令犹豫再三,决定给特例,换考题,让连娟参加考试。——他也考虑过,要不要故意出些难题,好教连娟落榜。但转念一想,此事已经惊动了皇上,他须得小心翼翼,不能从中做小动作。万一被发现,可不是闹着玩儿的。

  给连娟的试题试绥阳县几个举人老爷一起商定的,几人审了又审,难度适中。

  那个连娟大约真是有些本事,答得不错。

  几个举人老爷商量过后,一致决定通过。

  于是,这一年的童生试,有了一名女子参加,并通过了县试,开始准备四月份的府试。

  绥阳有个女子参加了童生试,这一消息很快传开。

  第124章 新的律法

  皇帝金口玉言, 允许女子参加科举。——是科举而非特设的博学宏词科, 这在大周还是头一遭。

  一时之间, 大周上下议论纷纷。

  先前秦太师养病告假,等他回朝时, 一切已成定局。不过他仍不忘表明自己反对的意思。可惜皇帝态度坚决, 丝毫不肯退让。周太傅等也拥护皇帝。秦太师只得作罢。

  下朝后,朝臣散去。

  杜聿快走几步,追上周太傅, 笑着拱一拱手:“周大人……”

  “杜大人。”周太傅还礼,停下脚步, 与其同行。

  杜聿笑道:“其实我有些意外,没想到周大人竟然会支持女子参加科举。”

  见旁边并无其他人, 周太傅才道:“杜大人此言差矣, 老夫并不支持。”

  “哦?”杜聿挑眉,颇为诧异,“可是周大人在朝堂上……”

  “只是不反对罢了。”周太傅淡淡地道。而且,他还很承皇帝和杜聿的情。

  杜聿点一点头,心念微动, 忽道:“下官斗胆, 想向周大人打听一件私事。”

  “什么?”

  “令千金云游回来不曾?”杜聿话一出口, 隐约又有些悔意。是他孟浪了,这种事情,原不该打探的。于是,他忙道:“是杜聿失礼了, 周大人莫往心里去。”

  周太傅瞧了他一眼,略一迟疑,方道:“回来了,身体也养好了,恐怕用不上太上皇赐的药了。”

  杜聿笑笑:“用不上不是更好么?是药三分毒,能不吃药最好。”

  他们都很清楚,太上皇如今的身体状况,对周大小姐应该构不成什么威胁了。

  阳光洒在他们身上,年轻的杜修远身形修长,容貌俊秀。周太傅忽然心中一动,一个念头浮上心头,但很快,他又摇头了。

  不妥,不妥。

  —

  程寻这段时日一直忙着自己的事情,不过对连娟参加科举这样的大事也有耳闻。

  女子参加科举,意味着女子也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,这对于提高女子地位而言,绝对是一桩好事。

  她也在晚膳后同苏凌说起这件事,她感叹道:“这个姑娘了不得,是女子科举第一人。”

  苏凌瞥她一眼:“要说第一人,应该是你才对。”他停顿了一下,又道:“如果没有你参加博学宏词科的先例,恐怕也不会有女人想到考科举。”

  更重要的是,没有女人敢。是呦呦之前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,后在瑶光殿上被人拆穿身份时,他们抓着考试资格的漏洞。此事天下皆知,不知影响了多少人。

  “唔。”程寻转念一想,好像可能大概也许是这样。毕竟在《易钗记》里,没有女子考科举这样的大事。《易钗记》里的提高女子地位,寥寥几句,异常简练。真实行起来的话,并不算容易。

  程寻期望那位叫连娟的姑娘,可以取得优异成绩,证明女子不比男子差,也能打响第一枪。

  —

  在众人的观望中,连娟先后通过了府试和院试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“秀才”。

  这算是大周第一个女秀才。人人都只当她会一鼓作气,在接下来的秋试里中举,再接着在会试中考中进士……可惜她在秋试中落榜了。

  不过她已经有了秀才的身份,就表示着她有了许多特权,可以见官不跪,且每月可以领到米面和金银补贴,普通人并不能欺侮到她。

  ——这是对她自己而言。

  对大周来说,连娟一事影响不小。它正式表明女子可同男子一样参加科举。渐渐的,有更多的女子或主动,或被动拿起了书本。——能光耀门楣的,不止是男子。

  连娟对自己的考试失利似乎也不失望,她声称打算刻苦攻读,三年后再参加考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