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3节(1 / 2)





  听了这话,全福太太不禁大惊!满京城谁还不知,楚家的堇姑娘已在床上躺了整整两个月,所有人皆说,这姑娘怕是醒不过来了。

  太子妃是楚堇?

  全福太太总觉得是自己耳背听错了,哪怕楚家那位假千金都比她有可能!可再向来喜公公求证,却是一切无误。

  这时伯爷和孙氏已然迎了出来,全福太太也只好敛了惊异之色,重拾一脸喜气,将准备多时的吉祥话一股脑的说出。又将大雁送上,如此便算礼成。

  小定既已过完,此事便也没什么好遮掩的了,李玄枡回宫后便径直去见父皇。

  然而他开口之前,皇帝已然从工部尚书大人口中听闻了。

  这不禁惹来龙颜大怒!父子二人再次因婚娶之事闹不愉快,只是以往皆是因太子不肯立太子妃,这回却是皇帝逼他舍弃太子妃。

  第38章

  然而不论皇帝有多生气, 都改变不了即成的事实:小定已过,等同婚约已成。此时悔婚,定是满城风雨。

  接下来的两日, 皇帝未再提及此事,也未召见太子。并非他气过了便妥协默许, 而是他委实找不到一个妥当的退婚理由, 给忠诚伯夫妇一个交待。

  自始至终都是太子荒唐, 可太子是他的儿子。说到底还是他对不住老臣。

  皇帝开不了这个口,便指望起了小钟后。

  皇帝让她明日召孙氏进宫, 这种事,妇人之间总是好开口些。只要说通孙氏,对外就可说是伯爷一家自知女儿体弱,不宜入主东宫,于是请皇帝收回了成命。这样一来也保全了楚姑娘的名誉。

  翌日孙氏奉命进宫觐见皇后,只是在她入宫的前一刻,佛华寺的住持师太也突然入宫求见圣上。

  原来是昨夜寺中发生了一桩奇事, 因与先皇后有关, 是以住持不敢不报。

  先皇后早年时,常去佛华寺祈福,后来入宫封后, 母仪天下, 住持便将她曾用过的签桶收入了观音宝座内。

  这么多年,签筒都好端端的保存在莲花座里,可今早小尼去宝殿洒扫时, 竟发现有一支签子从签筒里掉了出来。

  是了,偏巧就只掉出来这么一支。

  而那签子上刻的签文是:“天赐良缘不可违,悖逆天道裹是非。”

  听住持师太讲完这些, 皇帝坐在龙椅上久久未言。

  他就一个人这么静静的坐着,在殿内沉了半个时辰。之后突然起身,往皇后宫中去了。

  待孙氏觐见皇后时,小钟后热络的与她叙起家常,又问了楚堇的近况,以及有无短缺的药材。俨然是对待亲家的态度。却是只口未提退亲之事。

  她也不知皇上是为何突然转的心性,就在孙氏到来的前一刻,皇上突然过来叮嘱她,切莫再与孙氏提及退婚之事。

  显然,皇上这是认可了这门亲事。

  待孙氏告退后,小钟后才有功夫去细问原由,得知先皇后显灵之事,也是心情复杂。

  显灵之说她是不信的,她更愿相信那是有心人所为。其实这种雕虫小技本不该骗过皇上,奈何皇上对先皇后情意深沉,一但碰上蹊跷事,便打心底里愿意相信那是先皇后在显灵。

  是了,便是贵为九五之尊,也会偶尔脆弱,需要抱着这么一个信仰过活。

  小钟后能看透这些,她却不会对皇上言明。因为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当初是因何进宫。

  她就是为了替姐姐守护太子而来。

  有了皇帝的点头,这婚事的最后一道坎儿便算过了。有了各司正大光明的协同,流程自然走的顺畅。

  纳征那日,礼部尚书曹大人亲登楚府,玄纁束帛、聘饼海味、香炮镯金一应俱全,将个楚家前庭铺摆的满满当当。

  曹大人代表了太子,代表了皇家,楚伯爷与夫人孙氏携楚府各房皆迎至前庭,客套的奉茶道辛苦,又简单的叙过温凉,寒暄几句。

  曹大人始终一脸喜气,打从接了这差事,那嘴角便没耷拉下来,活脱脱像个弥勒佛。之后他道:“今日来此,除了向伯爷和夫人道喜之外,还需得向二位请个期。”

  楚伯安和孙氏俱是一怔,二人交换了个眼神,不由有些懵怔。

  储君择妃,大多是“告期”。也就是皇家选好了吉日吉时,在纳征这日,由前来下聘的官员知会一声,便算定好了日子。可这“请期”就大不相同了!

  所谓“请期”,要么是由姑娘家来定日子,要么就是带个日子来,请问姑娘家是否如意?二者不论是哪一种,都有着两方来议定的意思,较之“告期”多了不少尊重。

  历朝历代也并非没有储君大婚前先行请期的,只是那样的情况基本是太子妃母家大势。或为盟国公主,或为彪炳史册的元勋之后,皇家自然格外敬重。

  可是楚伯安小小一个伯爷,女儿能嫁入东宫坐上太子妃之位,已是阖家几世修行,如今还给了这殊荣,怎能不叫他夫妇二人受宠若惊?

  是以楚伯爷连声道:“不敢不敢!”之后双手朝天打了个拱,毕恭毕敬的问道:“不知圣上可有示意?”

  楚伯爷问这话,一来是不敢托大擅自拿主章,二来也是想借机探探口风,看圣上对此婚事可有何不满之处。毕竟自家闺女……

  哎,想到这里,原本因着大喜之事面泛红光的楚伯爷,脸色渐次灰败下来。

  小堇生在朱门,养在棚户,这十数年的亏欠令他这个亲爹惭愧。现今这么大的喜事砸到他们家来,偏偏小堇却迟迟不醒来,他也分不清这到底是喜还是忧。

  曹大人依旧挂着笑脸儿,不疾不徐的说道:“圣上倒是未有明示哪一日,不过商拟仪注时,圣上曾提及先皇后。”

  “先皇后?”楚伯爷一时未能意会。

  曹大人便接着道:“是啊,圣上最是重情,先皇后去了这么多年,圣上仍旧时时缅怀。再有两个月,便到孝慧先皇后的阴寿了。想来能看到太子大婚,孝慧先皇后也十分依足。”

  这下伯爷和夫人皆听明白了,于是双双称是,直言两个月后的望日便是极妥当的日子。——那日也正是孝慧先皇后的寿辰。

  于是这场大婚,便定在了两个月后正式举行。